查看原文
其他

迷雾孤星: 1968 年的珍藏影像《孟克》与《孟克在欧洲》

octloftjazz 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
2024-10-17




Monk 预告片


Monk in Europe 预告片




在布莱克伍德兄弟拍的纪录片里,只有孟克在巡演、工作和私下生活的镜头,没有额外的采访,没有引用其他人拍摄的档案资料,没有其他音乐家的演出,没有旁白解说,也没有通过新闻片或历史信息来提供影片的背景,这样的方式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更加身临其境。



——理查德·布罗迪

(Richard Brody)

《纽约客》,2020 年 5 月




Thelonious Monk 肖像两部曲海报 © 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1917-1982)是美国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爵士乐的奠基人之一和爵士史上最具创作力的音乐家之一。


1967 年,当孟克的表演生涯接近尾声时,一家德国电视台委托一位名叫迈克尔·布莱克伍德(Michael Blackwood)的年轻导演拍摄一部关于孟克的纪录片。于是,迈克尔和弟弟克里斯丁(Christian Blackwood)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跟随孟克穿越北美洲和欧洲,累计拍摄了 14 小时的镜头素材,最后制作了两部时长均为 58 分钟的纪录片。



1968 年,这两部影片首次在德国播出,此后便难觅其踪。2017 年,在孟克诞辰百年之际,迈克尔才最终再版了这两部珍贵的纪录片。


纪录片分为两部分,《孟克》是第一部分。其中,布莱克伍德兄弟去到纽约和亚特兰大跟拍孟克。在纽约,孟克的四重奏在前锋村俱乐部(Village Vanguard)演出,还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 Records)的录音室里工作。而在亚特兰大,他们参加了由乔治·温(George Wein)组织的一个爵士音乐节。四重奏成员包括次中音萨克斯手查理·劳斯(Charlie Rouse),低音提琴手拉里·盖尔斯(Larry Gales)和鼓手本·赖利(Ben Riley)。


查理·劳斯与孟克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录音室


在第二部分《孟克在欧洲》 中,孟克的四重奏作为新港爵士音乐节(Newport Jazz Festival)巡回演出的一部分,前往伦敦、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柏林、美因茨和鹿特丹演出。期间,他的四重奏还加入了小号手雷·科普兰(Ray Copeland)和克拉克·特里(Clark Terry),中音萨克斯手菲尔·伍兹(Phil Woods)、次中音萨克斯手约翰尼·格里芬(Johnny Griffin)和长号手吉米·克利夫兰(Jimmy Cleveland)。


无需一句旁白,这两部纪录片就把孟克真实和生动的肖像展现在人们眼前。


他在舞台上旋转的经典瞬间、排练时的沉默与专注,以及在录音时的面部特写……全部都被布莱克伍德兄弟巧妙地捕捉下来。通过这些细腻的镜头,观众或许能走进这位音乐天才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他。


1964 年,孟克和奈莉在巴黎 © Roger Kasparian


在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孟克的妻子奈莉·史密斯(Nellie Smith)作为其经纪人在巡演中仔细而专业地工作——她帮忙收取孟克的演出费、支付乐手费用,并安排巡演的日常事务。奈莉在 14 岁时就遇到了孟克,他们于 1947 年结为夫妻,直到 1982 年孟克去世,奈莉都一直在他的身边。


另外,还有一位名为潘诺妮卡(Pannonica de Koenigswarter,昵称“妮卡”)的女子偶尔出现在孟克演出的后台里,她是孟克最亲近的朋友之一,来自著名的欧洲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Rothschild)。她也是当时纽约爵士乐圈的重要人物,其住所是爵士乐手的聚集地。妮卡在资金和精神上帮助了许多在事业上挣扎的音乐家,包括孟克和阿特·布雷基(Art Blakey)。晚年的孟克住在她的家,直至去世。


1964 年,潘诺妮卡和孟克在纽约五点咖啡馆(Five Spot Café)© Ben Martin / Getty Images






黑夜迷雾孤星:塞隆尼斯·孟克



在六十年代,妮卡问孟克,如果可以许三个马上实现的愿望,他会许什么。孟克来回踱步,思考片刻后回答:“第一,变为成功的音乐家;第二,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第三,有你这样疯狂的朋友!”


在那时,他的三个愿望其实已经实现了,只是第一个愿望经历了漫长的等待,才最终实现......





1917 年,孟克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的落基山城。4 岁时,他跟着母亲和两个兄弟姐妹搬到了纽约市的“圣胡安山”社区,而他的父亲因健康问题而留在北卡罗来纳州,后虽短暂与家人团聚,但不得不返回南方。


孟克的音乐兴趣或许源于他的父亲和邻居。父亲在家时常常演奏口琴、竖琴和钢琴,而他们的邻居正是著名的爵士钢琴家兼作曲家詹姆斯·P·约翰逊(James P. Johnson)。后者被誉为“切分乐钢琴”(Stride Piano)风格的奠基人之一。这种风格也称为跨步钢琴,演奏时左手在低音区以强有力的节奏大幅跨越,右手则演奏复杂的旋律和即兴装饰音。这种风格的影响贯穿于孟克的音乐生涯。


孟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到了青少年时期,他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演奏,无论是舞会、婚礼,还是房租派对(Rent Party)。他甚至作为传道者的随行钢琴师,跟随他们四处巡回演奏。他还在纽约阿波罗剧院(Apollo Theater)的“业余之夜”比赛中赢得了多个奖项。


房租派对是二十世纪初期住在城市(尤其是纽约哈林区)的非裔美国人为筹集房租而举办的聚会。除了提供食物,音乐也是这些聚会的核心元素,通常会邀请鼓手、钢琴家和萨克斯演奏者现场表演助兴。这些派对在当时非常流行,也为非裔音乐家提供了重要的演出机会。


1935 年左右,孟克组建了自己的四重奏乐队,活跃于当地酒吧和俱乐部。那年,他大概 18 岁。


40 年代初,孟克加入鼓手肯尼·克拉克(Kenny Clarke)的乐队,他们是哈林区明顿俱乐部(Minton’s Playhouse)的驻场乐队。


从左到右:孟克、小号手霍华德·麦基(Howard McGhee)和罗伊·艾尔德里奇(Roy Eldridge)、明顿俱乐部老板泰迪·希尔(Teddy Hill),1947 年 © William P. Gottlieb


在这个场地的每个深夜,他跟乐队都会迎接众多充满创新理念的新一代音乐家参与即兴演奏,包括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迪齐·吉莱斯皮(Dizzy Gillespie)、玛丽·露·威廉姆斯(Mary Lou Williams)、麦克斯·罗切(Max Roach)、巴德·包威尔(Bud Powell)等。


玛丽·露·威廉姆斯在当时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音乐家和导师,她早在 1934 年左右就注意到了孟克的独特才华和潜力。后来,威廉姆斯成为孟克的老师,不仅鼓励他坚持自己的音乐方向,还帮助他获得更多演出机会。


玛丽·露·威廉姆斯,1947 年 © William P. Gottlieb


著名的萨克斯演奏家科尔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也发现了与众不同的孟克,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乐队,甚至一同录音,孟克也因此开始被更多人关注。1944 年,他们一同录制了数支曲子,比如《管乐漫游》(Drifting a Reed)和《拮据》(On the Bean)等,这些都是孟克最早的录音作品。一些乐迷抱怨这位钢琴师太古怪,然而,霍金斯还是相信和欣赏他的才华。


On The Bean (Remastered) - Coleman Hawkins


在明顿俱乐部演出的数年间,孟克不断努力,探索并塑造自己的风格。出自那个时期的私人录音显示,他已经开始采用更前卫的节奏与和声。那些深夜的即兴演奏会,成为孟克与这些音乐家实验新理念和新风格的场所,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比波普(Bebop)。


尽管如此,孟克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威廉姆斯说,其他人试图模仿他的风格,甚至连贝雷帽和墨镜也一并效仿。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期,摇摆乐(Swing)占主导地位,它以大型乐队的编排和稳定的舞曲节奏为特点,注重直观的旋律和易于舞蹈的节奏,通常由 15 人以上的乐队演奏。


跟摇摆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波普更复杂,更挑战音乐家的技术。比波普通常由较小的乐队演奏,极快的节奏、基于和声的即兴演奏和创新的节奏处理都是它的特点。它的出现标志着爵士乐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但比波普的大众接受度不高,许多音乐家和听众也对这种音乐感到不满。


1945 年及往后的十年,对孟克而言是非常艰难的。在追求快速炫技独奏的比波普时代,他也常常唱反调或走在了更前面——他在节奏性独奏中留有大量空白,让乐手们可以自由发挥和探索更多可能性,这种做法让许多人认为他是个低级的钢琴家。孟克弹琴时还注重节奏和力度,带有一种打击乐的效果。他把复杂的节奏处理融入到音乐中,运用不规则的节拍和节奏转换,这在当时被视作离经叛道。


年轻的孟克 © William P. Gottlieb


孟克也不满足于在现有的和弦进行上创作新旋律,而是致力于构建新的音乐架构。在他的作品中,不寻常的和声、节奏与旋律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独特、高度个人化的音乐语言,这种创新推动了比波普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出自《现代音乐天才:第一辑》


他的音乐虽然在形式上十分新颖,但仍植根于爵士乐传统。早期爵士乐、布鲁斯和福音音乐都影响了他,他也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但是,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孟克的音乐还是太前卫,甚至一些比波普乐手都认为他疯了(不包括迪齐·吉莱斯皮和查理·帕克等人)。


舞动的孟克


孟克的独特风格也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他的穿着打扮和语言表达,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演奏时突然从钢琴旁起身旋转舞动,这实际上是他被音乐深深打动时作出的反应。


当时的评论家无法真正理解孟克的音乐而对他多有批评,还常常给他贴上“古怪”、“沉默寡言”甚至“疯颠”的标签。


因此在这十年里,孟克的音乐几乎无人问津,尽管蓝音唱片(Blue Note Records)创始人之一阿尔弗雷德·莱昂(Alfred Lion)深信他的才华,并在 1947-1948 年和 1951-1952 年期间录制了他的众多作品,尤其是唱片《现代音乐天才:第一辑》(Genius of Modern Music: Volume 1)和《现代音乐天才:第二辑》(Genius of Modern Music: Volume 2),但唱片销量都很低。


出自《现代音乐天才:第二辑》


雪上加霜的是,在1951年,因为一起无法确定的“犯罪”,孟克被逮捕入狱 60 天,出来后,警察还没收了他的演出工作证(Cabaret Card),导致他在接下来的六年中都无法在纽约演出。


演出工作证源于一种于 1940 年至 1967 年间在纽约市实施的工作证制度,要求所有音乐家在音乐歌舞表演场所演出前都必须持有此证,这项规定由纽约警察局管理。由于当时种族歧视的普遍存在,非裔美籍音乐家可能更容易因轻微违规行为而失去工作证。


在那六年中,孟克的妻子奈莉作为裁缝,支撑起这个家。同时,他们还得照顾两个小孩——小儿子在 1949 年年底出生,而女儿则在 1953 年出生。


偶尔,孟克能够找到在纽约之外的演出机会,但更多的时间里,他还是留在家里,在厨房弹琴,或给孩子们做饭。由于数年不能在纽约演出,外界传言说他还在监狱,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尽管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孟克还是坚持创作音乐,并谱写了超过五十首曲子。其中一些曲子专门为他的至亲创作,例如为儿子写的《小鲁提图提》(Little Rootie Tootie,1953)和为妻子奈莉创作的《与奈莉的黄昏》(Crepuscule with Nellie,1957)。后来,他还为女儿创作了《布布的生日》(Boo Boo’s Birthday,1967)。


家人始终是他最珍贵的宝藏,孟克为他们创作的这些曲子不是简单和容易遗忘的小曲,而是复杂的爵士乐作品,他还会在演出中演奏它们。


1964年,孟克与家人在纽约的家


1955 年,孟克的运气逐渐回来了。那一年,河岸唱片公司(Riverside Records)把他签约到旗下,制作人说服他录制一张可以吸引普通爵士乐迷的唱片。


于是,1956 年,他的专辑《璀璨转角》(Brilliant Corners)出版,这是孟克在河岸出版的第三张专辑,也是他最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阵容包括次中音萨克斯手桑尼·罗林斯(Sonny Rollins)、低音提琴手奥斯卡·佩蒂福德(Oscar Pettiford)、中音萨克斯手厄尼·亨利(Ernie Henry)和鼓手麦克斯·罗切,还特邀低音提琴手保罗·钱伯斯(Paul Chambers)和小号手克拉克·特里参与。



《璀璨转角》融合了孟克的前卫和传统,既有他一贯的离经叛道的和声与节奏,也保留了爵士乐中最核心的即兴元素。这张专辑成为了孟克音乐生涯的转折点,它不仅获得了高度评价,还让更多听众开始接受他的音乐。


成功来得太迟。那一年,他马上就要 40 岁了。


1957 年春天,孟克得以拿回自己的演出工作证,并在五点咖啡馆进行了六个月的驻场演出。孟克为此组建的四重奏还邀请了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加入。


柯川与孟克夫妇


两人的音乐在午夜激烈碰撞,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能量,这些演出也对柯川的即兴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帮助他进一步发展了“长句”即兴技巧。柯川曾这样称赞孟克: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关注音乐中的细微之处。他是一位真正优秀的音乐家。当你与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合作,你也会被他影响,从而开始关注细节。而在音乐中,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建造一座房子......把细节做好,整个结构才能稳固。”


几乎每晚,他们的演出都座无虚席,吸引了众多乐迷、评论家、先锋艺术家和作家。人们也终于在这些激动人心的夜晚里,真正领悟到孟克的非凡才华。


1958 年,DownBeat 杂志的调查评选孟克为“最佳爵士钢琴家”。在此后的各种乐评中,评论家经常用“失落已久”和“被遗忘的”之类词语来描述孟克,继而讨论他作品中“迫人心弦的美”...... 讽刺的是,在成名之前,孟克的音乐风格没有改变丝毫。


1962 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把孟克签约到旗下。随后,孟克发表了众多成功专辑。两年后,他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六十年代晚期,随着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视线转向更年轻的观众和摇滚乐,孟克和其他爵士音乐家的音乐便不再受到重视了。他最后一次在哥伦比亚出版专辑是 1969 年,但结果并未取得成功。由于健康问题和厂牌的冷漠,孟克逐渐减少演出和录音。


1976 年年中,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1982 年 2 月 5 日,孟克因中风昏迷,12 天后去世。据说,在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没有出过门,也没有再弹奏放在房间里的那架钢琴。


孟克在潘诺妮卡的家 © Pannonica de Koenigswarter






纪录片的背后:

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及其历史




布莱克伍德目光敏锐,能够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一个主题,他致力于通过电影记录二十世纪的艺术和为后世留下文化遗产。



——雷内·罗宗

(René Rozon),1981 年




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下面简称MBP)是一家由独立纪录片导演迈克尔·布莱克伍德(1934 – 2023)于 1966 年创立的独立制作公司。


年轻时的迈克尔·布莱克伍德


布莱克伍德兄弟


20 世纪 60 年代末之前,几乎不存在关于艺术的大规模影像记录。


“20 世纪早期的艺术家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记录,像罗丹、雷诺阿和康定斯基这样的伟人,也仅有零散的影像资料,实在是太可惜了。因此,我认为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关于纽约艺术界的影像档案,而我就在纽约,一切都发生在我的身边!我决定用同步声记录那些在职业生涯高峰期的艺术家,记录他们的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 迈克尔回忆道。


本着这个纯粹的想法,从 60 年代到本世纪 20 年代,迈克尔带领 MBP 制作了超过 150 部关于艺术及其作者的纪录片,主要关注建筑及建筑师、艺术及艺术家、舞蹈及编舞家,以及音乐及作曲家,涵盖超过 1000 名参与者或主题。


1972 年关于大卫·霍克尼的纪录片 David Hockney’s Diaries,由迈克尔导演


1981 年关于毕加索的纪录片 Pablo Picasso - The Legacy of a Genius,由布莱克伍德兄弟导演


这些影片主要用于教育和档案保存,也为公众提供深入了解艺术的宝贵机会。与同类纪录片相比,MBP 的作品产量庞大,内容系统且严谨,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934 年,迈克尔出生于柏林,他的家庭从事电影/戏剧布景和装饰。1949 年,14 岁的他随家人移居美国。1954 年,迈克尔在 NBC 电视台担任剪辑学徒,师从制作人艾萨克·克莱因曼(Isaac Kleinerman),后者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 NBC 的特别影片部(Special Film Unit),迈克尔参与制作了名为《二十年代计划》(Project Twenty)的系列纪录片,其中包括《爵士时代》(Jazz Age)和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大战》(The Great War)。他还参与编辑了《海上胜利》(Victory at Sea) 的精简版——一部关于二战期间美国海军的纪录片。这个精简版完全依赖现有影像和照片来完成制作,因此,他在研究和编辑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百老汇快线》(Broadway Express, 1959)预告片


在 NBC 工作期间,迈克尔最重要的项目是他独立拍摄和剪辑的短片《百老汇快线》(Broadway Express, 1959)。这部黑白默片拍摄了高峰期的纽约地铁和乘客。当时,他已开始追求未经修饰而充满故事感的影片效果。


1959 年,迈克尔回到德国,在西德电视台担任独立导演和制作人。1965 年,他返回纽约,并于 1966 年创立了MBP。而那时,真实电影运动(Cinéma vérité)正在蓬勃发展。


真实电影诞生于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在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运动氛围中发展起来,由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和让·鲁什(Jean Rouch)等导演推动。真实电影运动反对传统非虚构电影的形式化结构、访谈式的“说教”风格及全知旁白,提倡导演与拍摄对象之间更直接的互动,强调导演作为主动观察者的角色,结合观察性拍摄与参与性拍摄。


法国民族志学家和导演 让·鲁什


迈克尔的创作理念与真实电影不谋而合。受到这个运动的鼓舞后,迈克尔在他的纪录片中几乎完全摒弃了旁白,更多地让被拍摄者在镜头前直接表达自我。他以纯粹的方式展现艺术家在工作、生活和精神上的真实面貌,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和深入了解艺术和艺术家。


他也正是用这种方式拍摄了《孟克》和《孟克在欧洲》。


1972 年,他的弟弟克里斯丁也加入了 MBP,并在摄影、剪辑或导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有近十部影片由克里斯丁独立制作,另有几部由两兄弟共同创作。1982 年,弟弟离开 MBP 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当时,MBP已经制作了超过 55 部影片,其中一半集中在艺术领域,另外一半涵盖音乐、舞蹈、历史(包括电影历史)、科学和文学等领域。


1982 年关于厄莎·凯特的纪录片All by Myself - The Eartha Kitt Story,由克里斯丁导演


在 1983 年,MBP 将重点扩展到建筑,同时继续制作关于艺术、音乐、舞蹈和历史等主题的纪录片。从 1983 年到 1999 年,MBP 制作了超过 50 部新片,其中一半专注于建筑。


1985 年关于矶崎新的纪录片 Arata Isozaki - Early Work in Japan,由迈克尔导演


2014 年,MBP 制作的纪录片已经多达 160 多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和媒体机构正在获取这些影片。公司也开始数字化和修复纪录片的长期工作,这项工作至今仍在继续。


2010 年,迈克尔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2014 年,他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颁发的“建筑艺术与文学奖”。2017年,他成为建筑历史学会(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的成员。









参考资料:

www.michaelblackwoodproductions.com
www.saturdayeveningpost.com/2017/10/thelonious-monk-high-priest-jazz

www.theloniousmonkmusic.com/bio/#

www.npr.org/2017/10/10/556842176/after-midnight-thelonious-monk-at-100

www.monkyouthjazz.org/thelonious

www.bluenote.com/artist/thelonious-monk

www.erudit.org/en/journals/va/1981-v25-n102-va1174843/54551ac.pdf

www.aaregistry.org/story/nellie-monk-devotion-and-business-savvy

Thelonious Monk – ’Round Midnight: The Complete Blue Note Singles (1947-1952),唱片内页说明,作者 Kirk Silsbee,2014 年出版于 Blue Note Records

Les Musiciens de Jazz et Leurs Trois Vœux,作者 Pannonica de Koenigswarter,2023 年出版于 Buchet-Chastel






 放映 Screening


活动时间:

2024.10.27 14:00–16:00

活动地址:

A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 A3 栋旁)

活动须知:

① 免费活动,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② 活动开始前半小时开放入场;

③ 为保障良好的观影体验,放映开始后会停止自由入场,并每 20 分钟开放一次入场机会;

④ 其它具体须知将在活动开始前于本公众号推送,敬请留意。


▲ 滑动阅读 Scroll to read more ▼


《孟克》Monk  

导演 Directors:Michael Blackwood,Christian Blackwood

年份 Year:1968

时长 Duration:58 min

语言 Language:英语 English

字幕 Subtitles:中文 Chinese

中字翻译 Subtitle Translation:童童 Rocky,炜湘 Lowi

出品 Production: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制片国家 Country:美国 United States


《孟克在欧洲》Monk in Europe

导演 Directors:Michael Blackwood,Christian Blackwood

年份 Year:1968

时长 Duration:58 min

语言 Language:英语 English

字幕 Subtitles:中文 Chinese

中字翻译 Subtitle Translation:徐子涵 Renew,炜湘 Lowi

出品 Production:Michael Blackwood Productions

制片国家 Country:美国 United States



美国爵士作曲家、钢琴家 Thelonious Monk 无疑是爵士乐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这位不拘一格的钢琴家为世人贡献了诸多爵士乐经典,是历史上录音最多的爵士音乐家之一。

《孟克》和《孟克在欧洲》这两部纪录片由布莱克伍德兄弟(Michael & Christian Blackwood) 精心摄制,忠实呈现了 60 年代末 Monk 于其职业生涯尾声在美国和欧洲演出和录音的珍贵片段。出镜的音乐家还有他的四重奏成员 Charlie Rouse、Larry Gales 和 Ben Riley,以及加入其欧洲巡演的 Ray Copeland、Clark Terry、Phil Woods 和 Johnny Griffin。

影片最初于 1968 年在德国电视台播出。在 2017 年 Monk 诞辰百年之际,Blackwood 公司重新发布了这两部作品。这些影像素材经过修复,焕发出新的生机,让观众得以再一次沉浸在 Monk 纯粹而震撼的音乐世界中。


Monk

Part one of a two-part portrait of the great jazz composer and pianist. In 1968, w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nd time with Thelonious Monk and his musicians, following him in New York and Atlanta. In New York his quartet plays at the Village Vanguard and at recording sessions for Columbia Records; in Atlanta they appear at a Jazz Festival organized by George Wein. The members of the quartet were Charlie Rouse, Larry Gales, and Ben Riley.


Monk in Europe

Part two of a two-part portrait of the great Jazz composer and pianist. On his European tour his quartet was joined by Ray Copeland, Clark Terry, Phil Woods, and Johnny Griffin. They traveled as part of George Wein’s Newport Jazz Festival road company to London, Stockholm, Copenhagen, Berlin, Mainz, and Rotterdam.





















滑动查看  MORE ▸▸▸     MORE ▸▸▸     

滑动查看  MORE ▸▸▸     MORE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